作为以大数据、智能算法、算力平台三大要素为基础的新兴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已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数字经济进行了全面布局。
虽然数字经济对许多人来说,看似一个新概念,但对于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石勇来说,并不陌生。他从事大数据相关研究,尤其是大数据的算法与应用研究,已经有37年了,见证了其成长壮大的全过程,是国际大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几十年间,石勇投身大数据理论与应用研究,让海量的、有噪声的数据沉淀,实现数据挖掘最优化,让数据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在他眼里,数据是有生命力的,大数据应用极富有创新性。
2009年,石勇团队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和征信中心联合建立了全国个人信用评分系统,他因此荣获2022年“成思危全球奖”。2020年2月,他的团队率先做出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得到了中央与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国家疫情防控政策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并荣获了2020年民主建国会中央颁发的抗疫先进个人奖。
随着国家层面对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的重视,石勇更加忙碌地投身于数字经济的相关工作。2021年他和国务院参事室的同事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走访、调研全国大数据一体化的八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2021年11月2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邀请石勇作了题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未来”学习讲座。今年5月17日全国政协的专题协商会议中,石勇就全国大数据一体化中心建设与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就数字经济发展中涉及到的大数据、智能算法、算力支持、发展路径等专访了石勇。
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石勇
结合“双碳”目标,统筹兼顾地发展数据基础设施
21财经: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发展引擎,据您观察,中国数字经济的供给能力如何?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石勇:我理解的数字经济由三个部分组成:如果说数字经济是一架马车,它的车身就是算力平台,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是车轮。没有大数据就是无米之炊,没有智能算法就不能创造价值,没有算力平台就不可能谈数字经济。
我国的数字经济战略具体包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个部分的协同发展。数字产业化指的是数字技术形成产业的过程,为数字经济整体进步提供了基础的技术、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等,如近年来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产业数字化指的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过程,主要是借助数字生产要素、应用数字技术带来了生产数量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等,如传统汽车生产企业采用智能制造生产线。
目前,我国的数字产业化已初具规模、相对比较领先,需要不断通过制度规范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而在产业数字化方面目前短板还较多,主要经济部分的数字化转型落地还需要时间,比如大数据、智能算法在经济生活各领域、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算力平台的落地与协同等。
21财经: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提出要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推进“东数西算”。不同城市群的特点不同,您认为如何有效地分配任务,避免数字基础设施等重复建设?
石勇: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是在综合考虑全国整体层面和各省特性的基础上,统筹国家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和应用布局,意在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加速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网络数字强国。在实践中,现有的数据中心存量和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不同城市群所需的算力支持各不相同,需要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进行部署,贯彻落实国家的全国大数据中心发展规划。具体而言:
一是在全国层面上强化区域整合,统筹数字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在全国层面上进行合理布局,基于各区域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未来发展方向,统筹各城市群数据中心的规划,根据区位特点增加新的国家枢纽节点或将已布局的国家枢纽节点进行衔接,实现多区域、多层级的算力联合调度,促进算力资源与算法、数据、应用场景的一体化协同创新。
二是在区域内部提升城市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跨区域算力整合。在城市群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民众意愿、基础保障等因素,构建符合本区域发展特点的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数据中心等算力资源的区域内部整合优化。
三是更好地促进数字化需求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匹配。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核心,加强区域内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间的算力资源整合,将数字化需求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匹配起来,推动区域内外整体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的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
四是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相关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区域城市群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中,一方面要整合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与现实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为数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人才基础。
21财经:据您观察,目前我国的算力支撑度如何,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
石勇:算力是进行大数据储存、分析的计算基础资源,具体形式主要表现为2种:一种是集中式算力,如超级计算超算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另一种分布式算力,如电脑、手机。一般来说,算力平台都是由整机平台、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4个部分组成。我国的算力平台建设,一方面在硬件建设方面发展迅猛,另一方面,由于耗能高底层核心软件技术、自主操作系统等问题,算力应用、算法发展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需要认识到的是,提供算力支撑的数据基础设施是高耗能行业,这是数据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影响因素。尽管当前我国的数据中心耗电量相比居民用电占比不高,预算内的耗电量才占总量的2%左右,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年增长率接近12%,呈指数级增长态势,这与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而算力设施整体电耗的70%来自传统能源,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异常突出。因此,在部署新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等算力平台建设时,必须考虑高能耗带来的能耗、碳排放等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东部算力需求比中西部增长更快,市场和民众的意愿强,但受供电、能耗指标等基础保障的限制,算力资源拓展空间极为有限。
因此在当前阶段,数据基础设施发展应与“双碳”目标结合起来,通过优化数据中心供给—需求结构、推进网络互联互通、强化能源配套机制、拓展基础设施国际合作,能够实现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优化布局、集约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计划实现,国家四部委联合制定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的目标,就是考虑在“四极”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城)和4个省级区域(内蒙古、宁夏、甘肃、贵州)率先布局;同时,统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在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布局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在节点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支持开展全国性算力资源调度,形成全国算力枢纽体系;在布局过程中,大力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数据中心节能和绿色化改造,支持电力网和数据网联动建设、协同运行,大幅降低数据中心用电成本。
方案的实施目标是到“十四五”收官之年,数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在东西部实现结构性平衡,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数据中心的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使用率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公共云服务体系,全社会算力获取成本显著降低;打破政府部门间、政企间数据壁垒,数据资源流通活力明显增强;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一批行业数据大脑、城市数据大脑,使全社会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向智力资源高效转化。
对数据既开放又监管,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
21财经:您是大数据挖掘的先驱者之一,长期关注大数据发展,据您的长期观察,目前我国大数据发展应用情况如何,有哪些方面得到了提升,还有哪些不足?
石勇:目前,我国GDP的1/3都是靠和数字经济有关系的产业所推动的。我们今天看到新的技术,无论是5G,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超算,甚至量子计算,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大数据非常重要,国家已经将数据纳入了生产要素中,现在已经深入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
不过,目前大数据分析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即如何通过数据融合将文本、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成结构化数据,然后运用已有的结构化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二是数据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即如何从不同的场景角度全方位地复原、展现大数据的整体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三是数据异构与决策异构的关系,即数据的异构性导致了决策的异构性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用数据异构与决策异构的关系寻找有效的决策支持。
21财经:一直以来数据的权属和市场化问题很受关注,在您看来,数据要素的市场体系该如何搭建?如何解决数据确权、交易中的难题?
石勇:首先,需要持续强化数据开放与数据保护。进一步统筹数据的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有助于明确数据确权、交易流通、安全保障等规范。既要积极开放数据,也要加强对数据的治理监管,加快推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位一体”的数据流通新生态,正确处理政府与民营企业关于数据确权和使用的关系,引导民营经济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正确利用数据,使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其次,要加快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任何有交易存在的场景,都需要以信用为支撑;社会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将确保数字经济走向成熟和高质量发展。先进国家的征信体系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面向个人的信用评分系统,如美国的FICO评分;面向企业和主权国家的信用评级系统,如标普、穆迪、惠誉评级等。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从信贷起步,逐渐形成以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主、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的格局。未来,需要加快建立“信用中国”以实现“数字中国”,尽快通过征信立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将个人信用评分打造为个人在社会中的标签、将企业信用评级作为企业的信誉标志,建立第三方的征信评价社会生态,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者的信用社会价值最大化。
最后,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对此,我国有必要也有能力积极加入各类数字经济国际组织,并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的规则制定。
(图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南财全媒体记者 吴立洋 北京报道)